平静

这种感觉真的是很美妙的。虽然在旁人看来,自己的生活单调到苍白的白纸的程度。上班,下班,地铁,乱糟糟的工位,小卧室。若有人看到我,就看到一个平凡的刚刚参加工作的男孩,不高,很瘦,头发通常都显得比较凌乱。通常低头行走,为人随和友善,但其实独处时十分易感,并且正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说话。简单,明了。当然,也有可能只是IT男们宅腐生活的文艺表达吧。 …

回忆高三老师(3)

我窃自以为,219班绝大多数人对于班主任刘腊辉老师的情绪都有点复杂或是难解的,这与这位老师很不同的教育风格乃至个人性情、人生态度都大有关系。如果前面所说,“殷老师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典型代表”这一观点可以成立,那么刘老师则可以说是道家无为胜于有为的典型。 …

回忆高三老师(5)

前面回忆、抒情、评论大约是六二二的比例,好像大部分都是肯定和赞誉之词,感激与敬仰之意,其实我是有意将实质的质疑和不甘的遗憾保留到了这里。接着班主任的事情说罢,尽管我是真正觉得刘老师是真正领悟到了儒道文化精髓的人,但我自身其实也怀疑这一说法是否能经受得住现实的考究。首先,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刘老师也是个信而好古之人,而若非如此,对刘老师这般的评价实在有点恶心的味道,而且给人凭空架上一顶高帽子也实属小人所为。所以,其实和盘托出的说,我觉得刘老师之思想、以及其表现出来的管理风格,行事特质,其实更像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妙手偶得之”,而这有意无意四字的实质,其实是性情,OK,这就是这一收尾篇的主题,也是整个随笔系列最想要谈的东西,所有的东西,包括知识的获取,技能的修炼,能力的磨砺,感觉的由来,及至思想的形成,个人的风格,归根到底,都是性情,是性情的左右,是性情的驱使;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最终也还是陶冶和了悟其自身的性情;更进一步的,人生最后的归属感,人生最终的幸福感,都是性情的满足。 …

回忆高三老师(4)

有点迂腐甚至恶心的说,我觉得班主任是个有意无意间真正领悟到了儒道文化精髓的人。似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219的班风是全校一致公认最差劲的,虽然学习上有过曾经久居第二的辉煌,但是到了高三我们班的成绩却到了最后一名,一些为自我的成长而积极思考乃至有若许浮躁的同学甚至要求换班主任。当然,班上总会有很尊敬他的学生,我在那时算是一个弱典型吧,虽然因为我太差的学习无法获得与之交流的机会;刘径舟是一个强典型,这是外话。仁慈,不会太要求你给你太多束缚,这是我非常想要的一种管理。而他给人最大的自由,除非学校领导压力实在顶不住了,他才会管教管教我们,有一件事情我是有很深刻印象的,任斌在高一高二几乎每天晚上都爬围墙出去玩梦幻西游,甚至都被学校抓住过几次,可是任斌依然故我,后面任斌的“屡屡作案”他心里也非常清楚,但是每次任斌的爸爸妈妈打电话来问儿子现在有没有又出去玩网游,他却说没有,这在很长时间迷惑了我,我一时之间想起了孔老夫子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刘老师的风格就是不论你愤还是不愤,悱或是不悱,哥都不会去发啊启啊什么的,莫非刘老师已然身为教师,依然以孟夫子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自警吗?到了高三,我们班向来领先全年级的成绩一下子日落西山,差不多到了垫底的边缘了,这种困惑越发困扰着少不经事的我,可是他依然笑得像尊佛。 …

回忆高三老师(2)

从一中气派的又曾教学楼南面的卵石小路出发一路往上,四季常绿的小道领着你所到的地方就是一中老师们的住宿楼。楼既谈不上高大伟岸,更谈不上历史,牵挂起这栋什么都没有的小楼,完全是起了“山不在高”的附会风雅的歹意,因为,这篇随笔里的几位人物大多住在了这里,比如这一章里的化学老师殷学海。 …

回忆高三老师(1)

贺老师能以此二点施之于自己欣赏的学生,至少说明三个问题,其一,此必是老师个人成长与人事经历中深刻的体会,其二,老师必能以身作则,其三,也最温情的,老师对于学生有着发自内心的美好祝愿。其实这就是个人思想,个人性情以及对学生的爱。贺老师的积极尽责以及由爱而生的亲和力达到了理想的契合,因而,如任斌、任振军、李勇等很多人,那是真心很亲近这位老师的,我个人后面再说。 …

回忆高三老师(0)

前些天周芬在QQ群里面发邮件说高中时候人气很高的殷老师现在在北京了,带小外孙子,说很想念我们这些学生,希望有时间可以去他老人家那坐坐,今天聂余就知会我了,想约着一起去。自看到周芬的邮件的一刻,很多樟树与黑板的往事便开始时隐时现,确实可能是工作和生活的忙碌无章所致,但更是往事的特质,因为我知道,它们一直都在心里的某处安睡着,偶尔醒一下,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多少漫长的时光里我们都不会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任时光把你我和俗世凡生中的人事雕琢抑或消磨,它们却仍是坚定不移的守在那,沉沉地有着无比的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