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高三老师(0)

前些天周芬在QQ群里面发邮件说高中时候人气很高的殷老师现在在北京了,带小外孙子,说很想念我们这些学生,希望有时间可以去他老人家那坐坐,今天聂余就知会我了,想约着一起去。自看到周芬的邮件的一刻,很多樟树与黑板的往事便开始时隐时现,确实可能是工作和生活的忙碌无章所致,但更是往事的特质,因为我知道,它们一直都在心里的某处安睡着,偶尔醒一下,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多少漫长的时光里我们都不会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任时光把你我和俗世凡生中的人事雕琢抑或消磨,它们却仍是坚定不移的守在那,沉沉地有着无比的重量。

有时想起来,一万个心思地想回去的日子,就是高中吧,尤其是高三,至少于我而言,那段习惯被称为黑暗无光的日子却是自己心智成长最快的日子。也许一句写作时可以点题的话就是,那日子里心智的成熟,很多是因为我的这些老师们。不过这多少有点俗气地附会,因为这些与那些的物事,没有一位老师对我有过任何直接的教诲,至于个人性情、思想以及思考力价值观这一类形而上的东西的影响和熏陶,似乎也就更远了,但我深深感激和怀念他们。

先从邹老师谈起,毕竟几门课里面我唯一可以偶尔吹点牛皮的就是语文,还只是偶尔。邹老师可能并非每个人都比较容易喜欢上,第一堂课便说到高三的语文课没有趣味与轻松,尽管大家也都做好了这份准备,这话还是有点难受;另外邹老师轻易不会对人如生物老师贺满贵那般热情。这或许是有原因的,后面再说。这里想说,邹老师有一个观点对我有难以忽略的影响,邹老师在课堂上四次——对,我数过的——强调,219班的学生,要比其他的班级更注意务实。219班确实非常活跃,课堂气氛热闹,互动非常积极,这也是有原因的,后面也会谈到一些,但邹老师作为班主任,观察力也会敏感地注意到一些问题。如前所言,务实的另一面,往往就是浮躁。邹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观点,用我很久之后一句话总结,就是“理想是理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自然是因为219这个班的学生们都非常聪明,能想,想得快,也想得多,问题是什么应该也好理解了吧。不过邹老师和有我另一番谈话,那次对话告诉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定位。这次对话是高考已经比较近的时候,老师问我有想去什么大学,我自是含糊不解。邹老师就谈到,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菲薄了自己,纵向上适合自己的学校最好,横向上,想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可以是什么,自己什么样子所有关心你的人都会开心,这些,应该是我以后和现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做出选择的四个思考维度最早的源头,即:兴趣,能力,价值,世俗。一个理重于想的务实,一个关于每个人自身的定位务实,这个是邹老师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尽管老师可能是无意,大多数种子都是随机地被播下,恍然不觉的萌芽。

上面提到了贺老师,贺老师应该是热爱学生并且热爱自己的工作最好的代表吧,至少我这个远距离的观察者眼中是如此。课间,老师对学生们爽朗大方的微笑,平素,老师和我们积极热情的对话,课堂上漂亮丰富的ppt,考试时学生没考好时比学生还伤心,都是很好的证据。但贺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和任斌说到的两句话,后来任斌于纸笔之间和我谈到的,自信,永远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最棒;认真,并保持这种习惯直到自己整个一生。自信,认真。其实并非我个人性情里的因素,可是我们都知道,世路无穷,劳生有限,谁也逃不掉人世大罗网,自信、认真以及所有这一类积极入世的词语,意义是无穷的,不然岂不是教唆人不努力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当然,如果贺老师仅仅对任斌说了这些,也未免有点话未说透的遗憾。

先写到这,扛不住了,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