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凉爽,阳光明媚,正值假期,于是我抽出时间阅读了一本书,它是京东大数据推荐的,《雪花写作法》。这本书不仅本身具有小说的趣味,不曾想,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结构化思考
和顺带涉及到的人物复杂性的魅力
。或许我不是小说家,但我仍然觉得有必要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结构化思考
这个词我记不起来是从哪本书学到的,大概意思是通过将问题、信息或概念进行分解、分类等组织与再组织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系,从而指导我们有效制定决策或提出解决方案。这么说味同嚼蜡。在《雪花写作法》中,作者建议创作者们在构建故事和情节时,有意识地考虑故事的组织、脉络和节奏,以确保故事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吸引力,避免故事混乱或拖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投入故事中。书里面提到的十个步骤,但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也不需要我们每个步骤都一一遵循——实际上我就觉得有的内容挺重复或无聊的,比如“一页纸大纲”与“四页纸大纲”,基本可以一个步骤做完吧,“人物大纲”与“人物宝典”,基本也是一个意思。透过书中十个步骤这一表现,看本质的话,我觉得主要是下面四个点,构成了小说创作的结构化思考模型:
- 明确故事目标和主题: 在开始写作之前,明确你想要传达的故事主题和目标,出拳有目标,对于任何事情都是颠簸不破的道理。在我们的思考模型里,开明宗义写下来我们的目标和主题,的确很有必要。
- 使用雪花模型展开故事: 雪花模型是一种逐步扩展故事的方法,从一个简单的核心概念开始,逐渐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首先,你可以总结整个故事在一两句话中,然后扩展成段落,再扩展成章节。这种逐步构建的方式有助于确保故事的各个部分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故事线——这种逐步展开的思维模型,就是一种很优美的结构(参考下面的“雪花分形”)。
- 编排小说大纲: 书中的语言应该是场景的清单,列出关键情节点和角色发展,主要是为了确保写作过程中保持方向感,并避免迷失在故事中。
另外专门针对小说创作来说,作者也提醒我们要注意故事节奏,考虑故事的节奏和张力,确保有足够的高潮和低谷,以吸引读者并保持他们的兴趣,这里主要是小说提到的“三幕式结构”。三幕式结构,可以理解为一种小说或剧本的模式或套路吧,这种套路,比较容易调动作者的情绪,长江三叠浪~ 具体内容可以搜索引擎一下,或者直接找这本书看。
就像前面说的,年纪越大,越喜欢了解背后的逻辑结构;而在我们创作的时候,则应该先确保自己有一个很清晰的逻辑结构,雪花分形这种思维模型——以一个简单的核心思想开始,然后逐渐添加细节,就像雪花一样逐渐扩展——也许不仅仅适合于创作小说吧。
人物复杂性的魅力
一开始,主人公将她想要写的小说中的反面人物描绘得很脸谱化。这让我想起了《冰与火之歌》前三卷中的瑟曦,以及《巴黎圣母院》前半部分所描述的弗罗洛。实际上,在阅读爽文时,这种脸谱化的角色并没有太大问题,但那些能让我们铭记并愿意继续阅读的小说,其角色一定会更加复杂。文学理论和现实生活都告诉我们,脸谱化的人物缺乏深度和真实感。
人性是复杂的。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最初是关于平等、自由和博爱的理念,但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暴力的政治动荡,导致了大规模的处决和社会混乱。这个过程表现出人性中的野心、极端主义和暴力倾向,让人触目惊心。
来看个个人的例子,南宋抗金名将吴阶,他嗜酒、爱吃、好色,甚至还炼丹。从道德角度看,他并不令人满意。然而,他在抗金过程中表现出的智谋、勇气和决心,使他名留青史。吴阶在和尚原之战中将完颜宗弼打得割须弃袍。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是《说岳全传》中的著名人物。顺便说一句,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将割须弃袍的故事嫁接到了曹操身上。
《双城记》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不仅仅因为开篇的那句“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代,那是个愚蠢的年代……”,更因为主人公西德尼·卡尔顿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书中提到,要为反面人物建立充分的背景基础,可以赋予他们一个忧伤的背景故事或深刻的、悲剧性的冲突。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通常有深刻的动机和内在冲突。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不仅仅是表面的,还反映了内心的矛盾和愿望。这使得人物更富有层次感,读者可以理解他们的行为,即使他们不一定同意或支持。此外,反面人物可以拥有发展轨迹。他们可以在故事中经历成长和变化,性格和观念可以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演变。这使得人物更加深刻,就像之前提到的《双城记》,读者会被这样的成长故事所吸引,看着人物的变化和成长,这也使得他们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最后,可以混合情感。塑造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意味着要让读者感受到多种情感。这可能是爱恨交织,或者是同情和反感并存。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弗罗洛,起初是邪恶的红衣主教,但后来我们了解到他变成现在样子的原因。对我而言,这种情感体验至少是”同情和反感并存”。
番外篇:雪花分形
雪花模型这一词,来自于数学里的分形,可以看这本书《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大概就是,如果你折断一个分形的一小部分,它看起来仍然像整体。
分形这种特性令人望而生敬,因为造物主似乎只需要一遍遍地重复一个简单的过程就能创造出世间万物;分形还令人望而生畏,因为我们不知道分形何时是尽头,一个小小的原子里是不是又隐藏着浩瀚的宇宙;当然,分形还令人望而迷惘,因为自相似的特性可以轻松地欺骗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无从分辨眼前看到的是事物的整体还是部分。
